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师大文学院博士复试名单
qq745048485 2024年11月18日 09:52:27 学院常识 3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北师大文学院博士复试名单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师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是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分布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中文系科中处于前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文学院现有在职教授42人,在职博士生导师30余人,在职硕士生导师70余人,65%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8个博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11个硕士点(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新闻学、儿童文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数位居全国中文学科之首;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俗学、文艺学),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文学院还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单位。
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怎么样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还不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文系的基础上成立,在原有各学科的雄厚基础上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文学院现设有11个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文艺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民间文学研究所、语文教育研究所、文学创作研究。
2、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全国首批建立的两个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是全国首批建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首批获得中文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在新世纪以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进行的三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排名全国一次排名第一,两次排名第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最前列。目前,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民俗学二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文学院还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国家“985工程”二期项目重点建设单位。
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许多国家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每年都要邀请世界各地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讲学daxue.chazidian.com,并派出许多教师前往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从事教学和合作研究。同时文学院还积极走出过门办学,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七届学士学位课程后,从2004年起又开设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课程,深受当地人士欢迎。
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科建设
1、文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内含 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文艺学、民俗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1个硕士点,博士点数量位居全国各大学中文系之首;拥有文艺学和民俗学 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民俗学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文系科中位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之后,名列第 5位;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个(文艺学研究中心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个(中国语言文学)。文学院 2002年度被 CSSCI收入论文总数为 148篇(其中,校津贴刊物 A类 4篇, B类 10篇, C类 134篇),科研经费为 96万元。
2、学科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有:整体地位和排名下滑,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减弱;队伍规模偏小,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部分学科有老化的趋势,应用、交叉、新兴学科发展缓慢,学科结构有待优化;原创能力与解决重大现实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科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等。文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以“ 211工程”二期项目和“ 985工程”二期项目建设为契机,瞄准国内外一流学科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学科重组,寻求综合化发展,产出标志性成果。通过努力,初步形成文学院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导、民俗学科为特色、语文教育学和新闻传播学为有生力量、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新型学科群,在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型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实现全院各学科有重点、有步骤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高校同类系科中继续保持优势和特色,确保国内领先、国际一流。
3、加强学科重组,搭建学科发展平台,优化学科组合因子与方式,实现深层次融汇,激发学科的原创活力。拟通过不同研究所、研究所内部不同学科方向、重点学科与其他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与研究所之间等多种形式的协作发展,通过国内外校际、院际之间的合作,形成各学科稳步开拓又携手共进的学科建设新格局。
4、2.提高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5、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的理论与应用性问题,特别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直接相关的中文高等教育改革、文化战略与策略、文化传统的光大与人类遗产的保护、公民审美素质教育、大众文化与传播等问题,集中优势力量予以重点探讨,提高文学院在解决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
6、打造出凝聚态的富于自我更新机制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学者团队。这些团队应具有合理的学术方向、老中青结合、多语种协调、知识结构完善、多学科汇通等诸多特色,成为全国同行中善于攻关攻坚、不断产出原创性成果的领先的前沿创新团队。
7、集中精力创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成果,通过这些成果树立起文学院在全国同行中的独特品牌、特色与地位。 1.搭建学科平台
8、通过学科重组和综合化发展,充分发挥教育部两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作用,打造相互渗透与协调的 5个学科平台,即语言学科群、文学学科群、应用学科群、社会科学学科群、交叉学科群,形成并拓展文学院的多学科与跨学科研究格局。
9、在 5个学科平台基础上,形成多层次的学科高地。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文艺学与民俗学的国内领先优势,注意发挥其示范与辐射作用;加速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的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博士点学科,力争其中 1至 2个学科成长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或北京市重点学科。
10、依托语言学科群,努力恢复和振兴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活力,大力开拓其在境内外多层次普通话教学、培训、测试和实验等方面的应用空间。对于在大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语文教育研究学科,加大力度予以建设。对在国家文化建设和人才市场等方面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新闻与传播学学科,在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资料与设备购置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支持和组织其申报传播学博士点。
11、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在现有学科基础上通过重组、牵手和整合,创建 1至 3个新型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
12、通过主动派出和引进人才、召开学术会议、举办学术讲座或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在院内学术交流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尤其是加强与具有领先水平的国际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增强文学院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举办至少 2次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会。
13、强化现有院属研究所和校属科研中心作为学术增长的重镇和前沿阵地的作用,力求在组织各种科研项目、从事前沿学术研究、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购置科研设备等方面扮演更为活跃的角色。
14、为满足文学院学科建设现代化的需要,在加强现有 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近年内争取再增设 1至 2个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逐步完善由学术报告厅、实验中心、教研中心、学习中心(含计算机房)和各类网站等组成的文学院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体系。
15、8.实现科研快速增长,产出标志性成果
16、在积极组织申报纵向科研项目的同时,鼓励承担或参与横向合作项目,采取有力措施拓展国际合作项目、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攻关项目,实现科研项目及经费数量的快速增长。 2003年度科研经费突破百万元大关, 2004年度以后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力争在全国核心刊物论文和学术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显著增长。大力推动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化,在国际社科核心期刊( SSCI)发表论文方面寻求零的突破。设立“励耘学术文库”,集中组织或资助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编辑出版《励耘学刊》,为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17、在实施“ 211工程”二期项目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完成如下标志性成果:“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国别史”(多卷本);“中国民俗史”(多卷本);“汉字构形史”(多卷本);“中国古今散文通史”(多卷本);“中国文学学术史”(多卷本);“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丛书);“民俗图像电子典藏库”;“碑刻与手写文献电子典藏库”;“文艺学网站”;“中文教学科研多媒体集成工作室”等。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